查看原文
其他

人工智能会取代“张文宏”们吗?张文宏硬核回应:运用技术但不迷信数据,人不能什么都不做

李晔 等 上观新闻 2020-08-18

人工智能和大数据

在这次抗疫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

在今天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

李兰娟院士、张文宏、吴凡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


人工智能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


张文宏可以说是此次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红人。


7月9日,在和前微软高管沈向洋等科学家的论坛讨论中,张文宏就曾感慨:“人工智能如果在去年12月初就看到了大量肺部CT图片,数据会提出警报。”


在今早战“疫”双侠高峰对话中,张文宏再一次提出,“要给人工智能定边界,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。”



对于大数据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,张文宏表示赞同。


他坦言,对于传染性疾病,其防控核心便是快。上海自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就使用大数据,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时间窗口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但他同时指出,要充分地利用技术,但是不能迷信技术。


“传染病防控的核心就是快,在早期使用大数据进行防控时,效果很好。但病例一旦指数级上升,到了一个超平台期,就像现在有些国家,每天新增那么多感染者时,此时大数据即便追踪到了,也没有那么多人可以做事了。因此通过大数据,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时间窗口。这次上海抗疫的成功也是中国的成功,就是源于运用了许多科技和大数据模型,在合适的窗口里面利用了这些技术,我觉得这非常关键。”


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断发展

医生会不会被AI取代呢?


张文宏说出大实话,他认为医生不会被取代,他说:“大家要充分运用技术,但不能迷信数据,其中要发挥人的作用。


大数据临床应用还存在比较多的障碍,不像流行病学领域的应用。在临床上,很多特殊案例都超出了人工智能的算法边界。AI在影像学领域发展很快,但面对新冠肺炎这一新发传染病,当没有足够数据“喂”给AI,甚至无法正确读片,最终还是只能依靠医生的经验判断。


张文宏说出大实话。他指出,现在有不少医院,医生在正式接诊前,已经有机器人对病人的基础信息进行简单问诊,把电子病历都打印了出来。


“但说句实话,我在临床上,不太主张用大数据来替代简单的问诊。我宁可多一个工作岗位给我们的护士或者年轻人。你老是把所有的工作岗位都取代掉,你想干什么?


“所有的电子病例都是有价值的,比如从北京到上海可以拿到所有的病例,现在人可以被取代掉吗?不可能。人不能什么事都不做的,全让机器做,这不是什么好事,所以大数据将来的发展,我个人认为一定要精准,哪些东西能给我们做增量,不是取代我们,取代毫无意义。”他称。


张文宏表示:“人吧,不能什么事情都让机器做,这不是什么好事,我觉得取代毫无意义。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,马克思说过,劳动成为人的需要。你在剥夺一种需要你知不知道?所以我觉得大数据的产生不是剥夺人类的需要,而是要给我们人类做增量。所以现在的技术发展有点‘歪’了。


张文宏同时强调:“大数据的发展必须跟人类的长远发展方向一致,这样是有盈利的;大数据把人取代掉,用机器取代人成本更低,这是错的。大数据发展一定要跟人类使命、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持一致,如果不一致,大数据只追逐利润,我个人觉得会失败。”


张爸的核心观点就是,人工智能要辅助人做事。


 “人工智能发展绝对是一把双刃剑,我们要用好它,但千万别伤了自己。人工智能是新的科技革命,它究竟能走到哪里,我们根本无法预测。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做人机互动了,将来人都会有一个储存器,未来你的躯体可能不在了,但你的思想将永存,而且这个思想永远可以跟别人对话,我都很难想象为什么要这样。但至少提出一点,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。”


机器算得准源于人的经验




“疾控女侠”吴凡也认为,虽然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,但是人与机器、大数据应当是相互辅助的。


吴凡首先肯定人工智能在此次战“疫”中,在关联分析、叠加其他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及预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而且在不断数据“喂料”之下,机器还有自学习功能,变得越来越聪明。


但吴凡话锋一转,“即便有了这些数据,机器是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呢?那还要人干嘛?”她认为,人和机器、大数据是一个互动关系。


她说,最典型案例,这次新冠疫情,大家都知道,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就给上海预测,说上海这个城市,按照人口密度和人员流量,新冠疫情应该是80万感染者。但实际上,上海本土病例只有341个(截至6月27日24时,上海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41例),预测和实际出现几个数量级的差异。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为什么会算错?大家用的都是传染病动力模型,为什么能差这么多?


吴凡说,差别就在于人,就在人的脑袋上。“模型虽是一样的,但传染病在不同地区,有不同的流行态势和不同参数,而这些参数的估计是靠人来估计,要不然要专家干什么?”上海不仅用传染病动力模型去预测,还加入了人的社会交往的神经网络模型。同样是2000万人口的城市,你是在家里各归各种地,还是聚集性交往,人的行为模型决定了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和模式的不同。“所以这些模式的设定和参数的给定、设置,都需要人基于科学和经验,给出不同的参考值,机器才能算得准。”


大数据研判对高危人员排查起到重要作用


2020世界人工智能健康云峰会·AI+公共卫生专题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指出,AI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包括公共卫生、疫情研判、情绪管理、地图服务、基因检测、药物研发、互联网医院等方面。


她提及疫情防控中的大数据研判,“这对高危人员的排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尤其是防控的模型、智慧抗疫APP工具来筛查高危人群,提出就医指南,对于甄别、控制传染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”


李兰娟还指出,在智能诊断方面,通过对病毒样本自动化的基因组分析,能够在短时间内把病毒的基因分析出来。


李兰娟院士团队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新冠肺炎早期自筛APP,仅通过10个专家制定的参数就能实现新冠智能筛查,准确率可达91%。



而AI对于肺部病灶快速识别、精准测量,准确率已达到79.3%,可以更好地助力病例筛查;智能社区防疫方面,通过采用语音识别、语义理解等随访系统,用AI设计疫情感染地图查询功能,提高了防控的效率。


而在药物研发方面,通过人工智能算法,151种上市的老的药物中分析出了5种对病毒可能有效的药物,再在实验室里用药物抑制病毒,选择一些较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,这对病人减少重症的发生十分重要。


此外,李兰娟还指出,疫情期间,通过远程门诊、远程咨询、远程服务等方式,互联网医院得到了发展和推广,这对今后的医疗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

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、澎湃新闻 等

相关作者:李晔

微信编辑:胡雨松


◢ 猜你想看↓↓

一大早,张文宏又发微博了!世卫组织:哈萨克斯坦不明肺炎或为新冠肺炎→

这个地方厉害了,刷脸坐地铁1分钟45人过闸机,背后是啥高科技?

大实话!张文宏在会上“泼冷水”:中国疫情防控,一开始用的全是“人工”!AI未来应该这么做→

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



嘿,星标我们了吗?


“嗯,这篇正在看↓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